
導讀 5月26日上午,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支持,智睿養老產業研究院承辦,中國公益研究院學術支持的積極老齡化與老年人價值開發公益項目開展京師公益講堂第六十四期。本期活動邀請中國中醫科學院京西國醫館特聘中醫專家、項目特聘專家張蘭柱教授分享“更年期綜合癥”防治知識,以引導個體及其家庭科學認識更年期并做好相關健康管理。 張教授從四個方面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更年期常見的癥狀病因、臨床表現、鑒別診斷、治療方法。 根據身體生理不同發展階段,女性一般在40-45歲之間、男性在55-60歲之間會出現更年期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潮熱、汗出、心悸氣短、焦慮不安、心情低落等一系列癥狀。 談及病因,張教授從西醫和中醫兩個維度進行科普,指出西醫認為更年期由內分泌機能減退、植物神經紊亂等導致;中醫則將之視為陰陽平衡失調。 張教授指出如果女性、男性在上述年齡段出現上述癥狀且沒有器質性病變,可視為更年期綜合征,但特別強調,更年期抑郁和抑郁癥有著可控與不可控的本質區別,需要大家科學辯證看待。 隨后,張蘭柱教授講述中醫治療更年期綜合癥的方案,一是藥物(中藥方劑)治療,二是心理疏導。通過具體案例以及生活中的實例,張教授指出除問診開藥,還要有生活上的指導,面對更年期者一定要注意言語上的修辭,耐心對其心理調節,幫助舒緩心理壓力,建立積極心態。 講座中,張教授特別運用“儒釋道”的中國傳統文化,啟迪觀眾修煉心智,指出面對不同的人生階段學會“拿得起、看得開、放得下”,建立自我韌性。他闡述應對更年期 “解鈴還須系鈴人”, 更需要自我修復和自愈能力,藥物與醫生的作用是幫助個體增強自愈能力,要相信自我生存、應對更年期的能量和智慧。 最后,結合豐富臨床經驗和個人思考,張教授指出當更年期遇到青年期、一個家庭遇到女性更年期的激烈反應,更易出現疾風暴雨,這需要個體和家庭共同努力,利用耐心和智慧進行有效疏導、平穩度過,從而促進個體與家庭之間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