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公益講堂 | 新型小農經濟理論: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典范
2022-12-12 421

79f86ae7a4bd6ebaa4e6b9dd33275c4e.jpg


為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及“善經濟”理論學習與理解,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聯合推出《新型小農經濟理論與中國式現代化》系列讀書會暨京師公益講堂第六十三期系列分享,本系列分享共十講,主要基于對黃宗智三卷本,包括《中國的新型小農經濟:實踐與理論》、《中國的新型非正規經濟:實踐與理論》、《中國的新型正義體系:實踐與理論》,重點介紹“三個新型”的主要內容,特別從學術與政策研究的關系來分析黃宗智的西方經濟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的視角、新型小農經濟的構成、中國的新型非正規經濟、中國的新型正義體系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京師公益講堂-系列讀書會

近期,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舉辦《新型小農經濟理論與中國式現代化》系列讀書會暨京師公益講堂第六十三期系列分享。王振耀院長領講,研究院全體專家、同事參與分享學習。


圖片





王振耀院長首先強調了開展讀書會的意義。以讀書會的形式與大家共同學習,是切合“積極老齡化”的課題,希望“銀發族”老同志們也能升華自身的豐富經驗以緊跟時代,將外部行動轉化為深層次的內在動力,特別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將內容與政策實踐結合起來,深刻剖析公共政策當中的內在邏輯。


王振耀院長直言這套黃宗智學者的三卷本,是一套可以震撼人心的書籍,也是對中國社會大有啟發的書籍。整套書圍繞著一個大觀點:中國有中國的實際情況,和西方是不同的。因此,用西方的理論解釋不了中國的實踐,中國用自己頑強的生命力開拓著自己的發展道路。黃宗智先生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的實踐,中國既按照自身實際,又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產生出各種各樣的政策實踐。他的重要發現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內容精讀

實踐社會科學與中國研究三卷本

第一,中國正在進行一場隱性的農業革命。

我們的食品結構發生了大的變化,從八、九十年代的八分糧食,一分肉,一分菜或者一分菜加水果,到了2010年前后,中國的食品結構從過去的8:1:1變成了4:3:3,即四分糧食,三分肉,三分蔬菜或水果。黃宗智先生認為食品結構的變化是中國幾千年來了不起的變化,而消費結構的變化也產生了不同的城鄉關系和公共行為。


第二,“半工半耕式”新型小農經濟的出現。

在食品結構變化的情況下,中國農村的小農經濟發生了變化?,F在有一個流行詞“內卷”,其實就是黃宗智先生深度闡發的。他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一書中提到“內卷”一詞,即指中國農村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不會進一步向前發展而是維持在一個水平上停止了,而且在內部變的更加復雜。那中國后來怎么打破內卷呢?正是因為中國農村中產生了十分特殊的農村工業化發展道路和農民工這一群體,農民工導致中國的農村家庭出現了半工半耕這樣一個經濟復合體。黃宗智先生的分析都是從現實角度來分析,中國社會發生的重大變化就是產生了新型小農經濟。


第三,沒有無產化的資本化。

這樣一個新型小農經濟,黃宗智先生又概括出了一個新詞,叫“沒有無產化的資本化”,即我們沒有形成大量的西方式的失去基本家產的無產階級,但同時出現了資本化,每個農戶資本規模不大,同時又成了中國新常態化的一個機制。這就是新型小農經濟理論的重要觀點。


王振耀院長還介紹了黃宗智先生的另一個發現——中國的新型非正規經濟,書中指出在中國整個城市結構中,70%以上的就業人數處于非正規就業狀態。因為農民工的出現,很多人都開始辦企業、辦工廠,就像出租車司機一樣,自己買個車掛個號就開始干了,這種沒有正規工人的社會福利的人的就業屬于非正規就業。整個新興行業許多就是非正規經濟形態,黃宗智先生認為這既是中國的現實,既表明了中國的優勢,但也表明中國有劣勢,需要客觀面對事實。


最后,王振耀院長還介紹了黃宗智先生的新型正義體系的理論。中國社會的正義體系跟西方社會的正義體系是不一樣的,西方正義體系主要是依靠法律,但中國不是,從清朝,甚至從漢代開始,農村大量的民事糾紛,主要是靠調解,所以中國有非常發達的調解委員會制度。中國人有自己的一套調解邏輯,會設身處地地推己及人。中華文明道德水平其實很高的,書中特別引用的數據是:美國每10萬人口有693名監犯,全球221個國家中排第2,中國為118名,全球第136。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