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智睿養老產業研究院在京聯合發布《長壽時代中國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 新時代,推動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是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養老服務業發展,切實保障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推動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發布會上,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應惟偉表示,商業向善是泰康的基因?;饡浴瓣P愛生命,造福民生”為宗旨,聚焦養老主業,泰康溢彩千家已在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資助養老機構258家,捐贈適老化設備1.7萬件,培訓養老從業者4.2萬人次,幫助5.8萬名老人幸福享老。在這個過程中泰康溢彩基金會一直在思考,中國的養老機構到底需要什么?如何才能為中國的養老機構發展提供更多的賦能支持? 基于此,聯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開展了關于中國養老機構生存現狀及發展對策的研究,希望為養老行業從業者提供合理的建議,也讓基金會的溢彩千家項目資助更精準。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執行院長高華俊介紹了報告的主要內容并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報告以《2021中國民政統計年鑒》數據及相關公開信息為依據,全面總結近十年(2010-2020年)我國養老機構發展的現狀與特點,系統分析長壽時代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政策完善、機構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層面提出推動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對策與路徑。 “十四五”時期養老機構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報告指出,我國養老機構經過“十二五”“十三五”這十年的增量發展和提質增效,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發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建設與發展主要呈現五個方面特點,“十四五”時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全國養老機構結構調整取得成效。養老機構數量波動發展,從“增量”轉向“提質”,2010-2020年,全國共有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由39904個調整為38158個,養老機構床位數由314.9萬張增加至488.2萬張,養老機構管理逐漸規范,養老機構統計口徑更加科學。公辦養老機構與社會辦養老機構基本呈現1:1的比例,但城市養老機構社會化程度高,公辦敬老院仍是農村養老服務機構主體。在機構規模方面,小型養老機構占比過半,大型養老機構持續增長,從2014-2020年養老機構大中小型數量和比例變化來看,0-99張床位的小型機構大幅度減少后又明顯增加,與近兩年“嵌入式”養老機構發展有關;500張以上特大型和300張以上大型機構增長幅度較大,其中500張以上特大型在2019年首次超過1000個,2020年達到1142個。 養老機構照護和醫養結合能力明顯提升。養老機構照護功能提升,收住失能老人逐年增長,2010-2020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年末收住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從51.8萬人增長到109.8萬人,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比例從21.35%增長到49.38%。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持續增長,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5857家、床位數158.5萬張。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數量增長,照護比提高,2020年,養老機構平均4位老人配備一名工作人員。 養老機構區域發展存在差異。東部沿海省份和中部人口大省養老機構密集,養老床位與當地人口總量緊密相關,江蘇、安徽、山東、浙江、河南5個省份養老床位總量全國排名前5,共計180.9萬張,占到全國總量的37%。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核心城區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明顯增長。 養老機構服務市場已呈多元化發展格局。隨著全國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養老機構準入門檻降低,社會力量已成機構運營主體,民辦養老機構已經超過公辦養老機構數量;企業類型養老機構增長迅速,泰康保險、中國太保、中國太平等頭部險資企業、央企國企加速養老機構規劃。同時,涌現一批規模發展、連鎖化運營的養老機構,比如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已實現全國26城29家養老社區布局。 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建設力度顯著加強。多措并行的綜合監管方式開始實施;標準化建設成為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提升和監管重要抓手;以會員制為代表的預付費管理受到嚴格約束。 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呈現出 龐大市場機遇和發展活力 長壽時代下,中央和地方為養老機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明確了我國養老機構發展的政策導向:一是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二是推動專業機構服務向社區延伸,整合利用存量資源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三是強化對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四是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五是加強對護理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政策扶持。六是擴大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供給,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同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養老服務購買能力提升催生著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增加,尤其是高齡、失能老年人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巨大需求,為養老機構發展帶來新的市場機遇?;ヂ摼W技術發展、公益慈善力量加持將進一步促進機構養老服務效能提升。 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需 政府、機構、社會共同發力 報告認為,在我國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的進程中,養老機構發展呈現出布局社區化、床位家庭化、運作民營化、價格平民化、管理智能化、服務專業化、業態連鎖化、類型多樣化等發展趨勢。推動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應統籌政策、機構、社會力量,發揮養老機構專業支撐和龍頭帶動作用,實現養老機構質的飛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調整政策,推動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一是明確養老機構定位,重視其龍頭與軸心作用,加強分類管理和功能優化,尤其注重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能力提升。二是打通城鄉公辦養老機構的工作機制,使城鄉養老機構真正能夠履行照護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職能。三是解決籌資和支付問題,從最緊迫的近250萬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手,投入250億元全面普及養老護理保險或護理補貼制度;增加普惠型養老服務供給,提高養老機構持續運營能力。四是動態掌握失能老年人底數,促進供需精準對接。 提升養老機構發展體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一是應加強與社區的聯系,開展體系化布局。依托養老機構專業優勢,參與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動區域養老服務綜合體建設、打造嵌入式養老機構是未來養老機構布局重點。二是持續推進機構專業化、標準化和連鎖化,嚴格貫徹執行26項養老機構國家和行業標準,加強養老機構內部管理。三是提高養老機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強化管理、技術和服務,實現機構的長足進步和發展。 鼓勵支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機構發展。養老機構肩負緩解貧富差距的公共服務職能,體現以人為本,體現生命倫理,需要公益力量介入,反思生命的尊嚴與價值。鼓勵公益力量助力養老機構發展,多方共建養老服務聯合體,促進居家社區機構協調發展;積極支持養老人才隊伍培養和能力建設;推動論壇等交流平臺,吸收國內外經驗,持續推動創新,從更大的層面為養老機構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社會環境。